由於SCSI訊號的傳遞是採用並列式,使得SCSI匯流排在朝高速發展上受到局限,而來勢洶洶的序列式SCSI──SAS,第一步就從每秒3GB開始發展。
問市至今將近30年的SCSI(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),即將要完成階段性任務,交棒給新一代的序列式SCSI──SAS(Serial Attached SCSI)。
數十年來,SCSI硬碟一直是企業級硬碟的最佳代表,在IT人心目中占有絕對的位置。不論是用於伺服器或是磁碟陣列,只要是講究穩定的企業應用,幾乎都會選擇SCSI硬碟,因而即使SCSI硬碟比較貴,但也能叱吒企業級硬碟數十載。
不過,由於SCSI訊號的傳遞是採用並列式,使得SCSI匯流排在朝高速發展上受到局限。在2000年發展到每秒傳輸320MB的Ultra320後,SCSI的發展幾乎是到達了頂峰,即便後來還發展出Ultra640規格,但是架構上的限制使得SCSI後繼乏力,終究是不敵新一代來勢洶洶的序列式SCSI──SAS,因為SAS的第一步就從每秒3GB開始發展。
2004年SAS問市,在初期由於SAS硬碟售價較為昂貴,因而我們只有在某幾款外商品牌伺服器上看到,而這些伺服器也是因為訴求於可安裝較多硬碟,才會率先採用2.5吋的SAS硬碟,除此之外,在其他產品上就很難看到SAS硬碟。
現在,雖然採用SAS硬碟的伺服器並不算多,但有些國產品牌伺服器已經開始採用SAS硬碟了,而磁碟用量最多的磁碟陣列廠商,也開始推出SAS磁碟陣列。由此我們可以看到SAS真正要崛起的跡象,這也是我們選擇在本期的封面故事──「SCSI交棒,SAS接力前進」探討SAS的原因。
比較了解硬碟運作原理的人,在看到朝高速發展的SAS,或許會質疑:老爺車開在高速公路上的意義並不大。由於硬碟本身受制於機械構造,在主軸馬達的轉速難以有大幅突破下,資料存取速度向上提升的空間也就有限;如此,硬碟能對外輸出資料流的速度不夠快,那麼資料匯流排的傳輸速度即便再快,也只是淪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下場。
若以單臺SAS硬碟對應SAS匯流排來比較,這個論點確實是成立的。但是,一旦放在實際的應用上,像是磁碟陣列之類的大容量儲存設備,就可以看出SAS的優勢。
在SAS上要實現多通道合一是比較容易的,在本期封面故事中,我們還實測10臺SAS磁碟陣列,發現有些產品都利用SAS寬埠的優點,將4個標準的SAS埠合而為一,以加大傳輸的頻寬,如此稱之為寬埠。寬埠所使用的線材,就是把4條SAS傳輸線結合成1條,這對於大容量儲存設備而言相當有幫助。
除此,SAS與SATA在設計上就保留了一些共通性,例如SAS排線可以安裝SATA硬碟,因此,磁碟陣列的背板只要配置SAS插槽,就可以使用SAS與SATA硬碟,如此,不論是同時混插這兩種硬碟,或是分開使用,對於使用者而言都有更大的彈性;同一臺磁碟陣列,可以為了大容量而安裝SATA硬碟,也可以著眼穩定性而改裝SAS硬碟。
一般個人電腦常用的ATA硬碟,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率先朝序列式SATA發展,今日每一臺新電腦都標準配備了SATA硬碟,甚至是發展到了第二代SATA II。在SAS加入後,硬碟可說是全盤改朝換代,邁向序列式點對點架構的新時代了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上述文章轉貼自.....
http://www.ithome.com.tw/itadm/article.php?c=44462